對立性反抗症

對立性反抗症
(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, ODD)
研究指出,約有6-10%小童符合對立性反抗症的症狀。以比例來說,這表示全港約有7-10萬小童有著抗拒、敵意以及反抗的態度和行為。他們的學業,以及和家人、同學的關係都受到嚴重影響。
男女比例:青春期前,較易發生在男童身上;青春期後,男女比例相約。
症狀(診斷依據DSM IV-TR)
- 經常性的抗拒、敵意以及反抗的行為(一星期至少四次)
- 時常發脾氣 (一星期至少兩次)
- 時常與大人起爭執(一星期至少兩次)
- 時常公然反抗或拒絕順從大人的要求或規定(一星期至少兩次)
- 時常故意的激怒別人(一星期至少四次)
- 時常因自己的過錯或不禮貌而責怪他人(過往三個月經常出現)
- 時常易怒或容易被人激怒(過往三個月經常出現)
- 時常懷恨在心或心存報復(一星期至少四次)
相關徵狀及性格特徵
- 較為好動
- 自信心不足
- 情緒容易波動
- 對挫敗的容忍力較低
- 愛詛咒、罵髒話
- 濫藥、吸煙
- 酗灑
患病的進程
- 在6-7歲前病徵已經出現。
- 早期對抗性行為只在家庭出現,慢慢普及致不同的環境發生。
- 續漸產生,而非突發性出現。
- 部份患病學童再會發展成品格失常症(Conduct Disorder)
如何處理一般患者的對抗性行為問題
- 保持理智、客觀、建設性
- 針對可改的行為,不作人身攻擊,清楚、堅定、具體、冷靜地告訴患者你的期望,說話精簡
- 摘要地指出行為的後果
- 若患者表現不在乎,不要被他控制你的情緒, 只管執行
- 後果:可以執行的;即時/盡快執行;不宜太大;不宜太長。
- 嘉許患者受教及肯改過
- 當再有重犯時不代表無效或他不可救,自律發展是一個漫長過
- 不宜給問題行為太多注意力
- 吸引註意力的行為,盡量不理或低調處理
- 盡量在患者有能力控制的時候給予嘉許,讓他知道自己有自製能力
- 嘉許需要自製力的行為及進步
- 表達後果時,不恐嚇、不用強權、不單打,目的不是令患者害怕而服從,而是培養自律精神。